有人說,幼兒教師是 “離童年最近的人”。
他們的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,
而是日復一日的堅守。
在第41個教師節(jié)來臨之際,
銀座幼教 “讓愛,在平凡中閃光” 專題首期上線,
帶您走近那些扎根一線的優(yōu)秀教師——
他們以愛為底色,以專業(yè)為筆,
在平凡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故事,
用行動詮釋 “讓愛更多一點” 的核心價值觀。
幼兒教師—王欣
她說,陪伴不是簡單的物理距離,而是讓孩子的心找到依靠。
幼兒教師—尹杰
她說,教育是條很長的路,而我正意氣風發(fā)地走在這條路上。
體育教師—陳鑫
他說,體育不僅是技能的教學,更是興趣培養(yǎng)和精神塑造。
聲樂教師—宋雪梅
她說,用音符串聯(lián)童真,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音樂里自在生長。
事跡分享
#01
<百花園 幼兒教師 王欣>
在孩子們眼中,王欣是隨叫隨到的 “欣欣媽媽”;在家長心里,她是能走進孩子內心的 “貼心人”。
這份 “媽媽般的愛”,藏在每一個細微的瞬間里。有一次午睡,班級里的小女孩翻來覆去難以入睡,王欣輕輕坐在床邊,一下下拍著她的背。當孩子的呼吸漸漸平穩(wěn),她剛想收回手,卻被小拳頭緊緊攥住 ——“你拍著我睡”,孩子無意識的嘟囔,讓她瞬間明白:陪伴不是物理距離,而是讓孩子的心找到依靠。
每當新孩子入園,王欣總會格外細心:記錄下孩子第一次自主吃飯的模樣、第一次和同伴玩游戲的笑臉、第一次主動說 “老師好” 的瞬間,晚上整理成視頻合集發(fā)給家長。“看到視頻里孩子放松的笑容,我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。” 家長的反饋,是對她最好的肯定。
#02
<濰坊園 幼兒教師 尹杰>
“孩子入園,焦慮的不只是孩子,還有家長。” 從事幼兒教育16年的尹杰,最懂新生家庭的不安。
西西剛入園時,抱著媽媽的腿哭個不停。尹杰抱著她哼熟悉的兒歌,用 “小廚房” 游戲轉移她的注意力;等西西情緒穩(wěn)定后,她又成了 “實時播報員”:拍下西西第一次自己喝水、第一次搭積木的瞬間,發(fā)給西西媽媽并附言:“寶貝今天進步啦,玩得很開心”。接送孩子時,她還會和家長分享育兒方法:“分離焦慮很正常,您放心工作,孩子會更快適應。”
一周后,西西的變化讓人驚喜:從哭鬧不止到主動揮手和媽媽告別,從拒絕吃飯到舉著碗說 “老師我還吃”。西西媽媽特意找到尹杰:“謝謝您,不僅照顧好孩子,更讓我們做家長的心里踏實。” 尹杰說:“教育不是老師的單打獨斗,而是家園攜手的同行——當家長信任我們,孩子才能更安心地成長。”
#03
<舜奧園 體育教師 陳鑫>
12年教學生涯,陳鑫用籃球為孩子們點亮了自信的火花。他的課堂上,沒有 “必須做到” 的要求,只有 “慢慢來” 的耐心。
第一次見到陽陽時,這個小男孩總躲在媽媽身后,課堂上也獨自縮在角落。陳鑫沒有催促,而是每天課前蹲下來平視他:“陽陽,今天試一個動作就很棒。” 從單手拍球到連續(xù)拍十下,從不敢抬頭到笑著奔跑——當陽陽第一次完成拍球目標時,陳鑫激動地抱起他在操場轉圈,陽光灑在兩人的笑臉上,成了最動人的畫面。
對熱愛籃球的瑞瑞來說,陳鑫是 “訓練館的好朋友”。五年前的傍晚,陳鑫發(fā)現(xiàn)剛轉學的瑞瑞還在操場練投籃,便笑著邀約 “一對一”。從此,體育館里總能看到一大一小兩個身影。如今已是小學生的瑞瑞,經(jīng)常會回園看他:“是陳鑫哥哥讓我知道,堅持就有收獲。”
#04
<專業(yè)組 聲樂教師 宋雪梅>
對宋雪梅而言,音樂不是 “教會唱歌”,而是用旋律傳遞愛與自由。
為了讓內向的孩子敢表達,她用手偶演繹歌曲情節(jié);為了讓孩子感受節(jié)奏,她帶著大家搖沙錘、拍手掌;每當鋼琴聲落下,孩子們就像小鳥一樣圍過來,抱著她的腿說 “老師我喜歡你”,用軟乎乎的小手摸她的臉——這些瞬間,是她眼中 “最幸福的回報”。
她從不強迫孩子 “唱得標準”,而是鼓勵他們跟著旋律拍手、跳躍。“有個孩子原本不愛說話,卻會跟著《小星星》輕輕搖晃,眼睛里閃著光。” 宋雪梅說,她愿做 “音符里的引路人”,讓愛隨著旋律,住進每個孩子的心里。
四種堅守,卻有著同樣的初心——
把“讓愛更多一點” 融入每一個教育瞬間。
他們沒有耀眼的光環(huán),
卻在平凡的崗位上,
用專業(yè)與耐心為孩子們的童年保駕護航。
看完這些溫暖的故事,
你是否也被某份堅守打動?
歡迎在評論區(qū)留言,為你喜歡的老師送上祝福
下期,我們將聚焦后勤崗位教職工,
看他們如何在幕后續(xù)寫 “愛的故事”。
祝所有堅守教育初心的老師們,
?? 教師節(jié)快樂 ??